肥西县赵启华:种桑养蚕致富一方

  • A+
所属分类:农村创业

提起肥西县山南镇的赵启华,当地人一点都不陌生,今年58岁的他,被大家称为栽桑养蚕的能手,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。改革开放初期,年轻的赵启华就在当地探出种桑养蚕之路,破茧成蝶造“富”一方。

肥西县赵启华:种桑养蚕致富一方

  敢于突破另辟蹊径 收获改革开放红利

1978年高考结束,赵启华没能如愿进入理想的大学。当年,安徽遭遇大旱,庄稼收成大减,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在当年9月发起包产到户。年轻的赵启华分到几亩地,他决定回到镇上做一番事业。

当时农村广泛种植农作物,但赵启华发现山南缺水易旱,想要靠种庄稼、种水稻发展起来不容易,而种桑树却很适合。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的赵启华决定“不务正业”一次,拿出两亩地种桑树养蚕。周围邻居都笑他“年轻人不懂事瞎折腾”。

“第一次养蚕,不懂蚕的习性和养育技巧,造成蚕大量死亡。”赵启华意识到不仅要因地制宜,更要学习科学技术,科学种植养殖。他到安徽省农科院咨询专家,听从专家建议前往相关专业进修学习。从提高蚕桑生产技术水平,到实现产业增效,蚕农增收的目标,这个“瞎折腾”的年轻人冲锋在前,桑蚕产业越做越好,更带动了镇上的人投身其中。

 贫困群众致富“贴心人” 帮扶残疾人就业脱贫

赵启华发现农村还有部分贫困户未脱贫,特别是残疾人贫困户脱贫更为不易。而栽桑养蚕投资小、收益高、见效快,赵启华便不厌其烦,与他们谈心交流,用分类指导的方式进行帮扶。

针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技术的贫困户,赵启华免费发放桑苗、蚕种等生产资料,上门指导细节。对于残疾人贫困户,他在免费发放生产资料的基础上,将小蚕饲养至2龄再发放。考虑到他们行动不便,赵启华多次与志愿者一道帮助修建养蚕大棚。目前,赵启华的合作社已帮扶98户残疾人贫困,31在册贫困户顺利脱贫,同时安置就业24名残疾人作为合作社固定职工。

赵启华还流转土地700亩建设蚕桑扶贫产业园,新建养蚕大棚25座,设施农业大棚4座,实施农业生产工厂化,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脱贫,共同走向致富之路。

  一生只做一件事 坚持走出振兴路

“我一生只做一件事。”赵启华说,40多年的种桑养蚕之路上,遇到不少困难,他是靠坚持和对小蚕的那份情怀,才努力走到今天。

2010年,赵启华被评为安徽省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,2013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11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,2014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5项发明专利证书,2018年荣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。截至目前,肥西县养蚕面积达5万平方米,年养蚕6000多张,蚕农收入达1000余万元。

“发展乡村建设,需要引进更多人才,现在乡村最缺的就是有才华的年轻人。相关部门更要帮忙建设基础硬件设施,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,让他们安心在这里挖掘乡村宝藏。”赵启华认为,农业是个有奔头的产业,而农民是让人有自信的职业。对于年轻人来说,干农业要有耐心,不要只想有多大规模和利益,要具有打持久战的精神。如今,赵启华带领着越来越多回到乡村的年轻人,一起冲锋在前,走在乡村振兴的最前端。(肖承瑶)

  • 我的微信
  •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
  • weinxin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
  • weinxin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